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现代矿业》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

扫码分享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综合述评
    露天矿排土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庞 博, 靳舒凯, 王玉凯, 王 率, 王 迪, 夏洪波, 罗志雄
    2025, 41(06):  1-6. 
    摘要 ( 50 )   PDF (1591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露天矿排土场是露天矿山采矿排弃物集中排放的场所,排土场稳定性、灾害防治等方 面的研究不仅关乎矿山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更对生态保护、民生安全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采用文献检索分析、归纳总结以及趋势预测等方法,从排土场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发 展趋势及展望3个方面,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排土场稳定性主要受散体物料力学 性质、基底强度、堆置参数和水的影响,排土场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法,排 土场灾害防治主要体现在水源疏排、排土工艺优化和支挡结构构建3个方面,复垦模式、复垦区土壤 性质、复垦植被类型等也是当今排土场研究的重点;②露天矿山排土场边坡研究中主要存在模拟结 果与实际不符、超高台阶和软弱基底排土稳定性以及环境保护滞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颗粒力 链网络动态变化的排土场变形研究方法;③排土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排土场与尾矿库联合堆 置、排土设备大型化和监测设备智能化以及排弃废石的综合利用等方面。上述成果可为矿山排土工 程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导向。
    天然铀运输安全的现状、风险与发展策略研究
    韩 杰
    2025, 41(06):  7-11,20. 
    摘要 ( 22 )   PDF (2022KB)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然铀作为核燃料的核心资源,其运输的安全程度对核能利用、公众安全和环境保护 具有突出意义。天然铀运输进程复杂,涉及公路、铁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手段,且面临辐射防护、环境 安全和安保等多维度风险。研究对天然铀运输安全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运输渠道、政策条例 与监管体系,剖析了典型的事故案例,归纳了关键技术的进展动态,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天然铀 运输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国际运输法规正慢慢统一,但安全事件依然主要由人为因素或包装缺陷引 起,应进一步增进智能监控手段、国际合作及法规协调工作,以有效提升天然铀运输的安全层级。
    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对策
    王莉莉, 李 为, 王慧敏, 石永国
    2025, 41(06):  12-20. 
    摘要 ( 21 )   PDF (2899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聚焦浙江省内发生的较大及以上级别的生产安全事故,系统分析事故发生规律, 深入探究事故成因,旨在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归纳法, 对八大核心事故因素深入剖析。研究发现,人为因素在各行业引发的事故中占据主导地位,教育培 训因素次之,凸显了人为失误与知识技能不足对安全生产构成的严峻挑战,环境因素与设备设施因 素亦显著上升为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事故研究的相应对策建议,一是 构建专家库,汇聚行业内外顶尖智慧,为安全生产提供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二是建设安全生产数据 库,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事故信息的全面整合与深度挖掘,为事故预防与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三 是强调深化事故原因的分析研究与事故调查的技术支撑能力,以综合措施有效促进安全生产管理体 系的完善与实施,进一步保障生产活动的安全稳定进行。未来,通过技术赋能与创新应用、社会参与 和责任落实、深化事故调查与研究、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宣传教育与能力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与 合作等措施,促进浙江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实施,进一步保障生产活动的安全稳定进行,为 中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益借鉴。
    智能矿山
    基于C#与Direct3D技术的地质灾害动力过程三维可视化研究
    章治海, 庞刚刚
    2025, 41(06):  21-28,35. 
    摘要 ( 20 )   PDF (3730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质灾害动力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提高对地质灾害如滑坡 和碎屑流的理解,并预测其潜在危害,开发了一种基于 C#和 Direct3D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应用。该应 用基于深度积分连续介质力学理论,结合灾害动力学计算软件Massflow,模拟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 能够将地质灾害信息以三维图像的形式展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包括地质灾害运动体在不同时刻 的高度、速度等信息的实时动画显示。通过与实际案例的比较,模拟结果展现出较高的吻合度,验证 了该技术在描述滑坡和碎屑流运动过程中潜在危害范围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该软件在灾 害预警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为灾害预警和科学普及提供了新工具,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具有重要 意义,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边缘计算技术在智慧矿山建设中的应用
    钟一鸣, 仲文斌, 王阳培华, 戚杨军, 杨荣圭, 陆显高, 白晓军, 毛国斌, 汪小纲, 倪宇川
    2025, 41(06):  29-35. 
    摘要 ( 23 )   PDF (4222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智慧矿山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集中式云计算架构在海量异构数据处理中面临着 响应延迟、算力不足等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技术的智慧矿山数据处理系统架构,通过算 力资源下沉与分布式智能,实现矿山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高效处理与安全存储。该系统采用3层分 布式架构,包括智慧终端层、边缘计算层和智慧云端。智慧终端层通过多网融合技术(LoRaWAN、 WIFI、5G/4G及北斗卫星通信)确保复杂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边缘计算层作为核心枢纽,依托 边缘网关实现数据采集、预处理、异常检测(如孤立森林算法)及本地存储,显著降低延迟并提升安全 性;智慧云端则整合多源数据,通过可视化界面支持决策管理。典型应用场景(环境监测、边坡预警、 人员定位)验证了该系统在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方面的有效性。边缘计算技术能够有效解 决智慧矿山建设中的数据实时性、稳定性与安全性问题,为矿山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鹿鸣矿山智能卡调系统研究与应用
    杨家全, 周 潼, 王双圣
    2025, 41(06):  36-42,49. 
    摘要 ( 20 )   PDF (3354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中国大部分露天矿山仍采用传统的人工调度方式,存在生产效率低、安全风险 高、运营成本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鹿鸣矿业有限公司开发并应用了智能卡调系统,通过融合现 代通信、卫星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矿山生产调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系统由移动车载终 端、智能调度软件、智能辅助终端和生产场景维护系统四部分组成,具备实时监控、动态调度、安全预 警、数据追溯等功能。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显著提升了矿山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安全风 险,为露天矿山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采矿工程
    地下充填开采法对露天排土场的安全影响分析
    田津全
    2025, 41(06):  43-49. 
    摘要 ( 18 )   PDF (5730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开采可能诱发岩层移动,导致排土场失稳,威胁矿区安全,为实现安全与经济平 衡目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充填法开采对排土场稳定性的影响,论证协同布局可行性。研究 基于矿区地质勘探数据与开采设计,构建含露天排土场、地下采场及充填体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 不同充填体强度(0.5~2.5 MPa)工况下的岩体变形规律。模型采用 Mohr-Coulomb 准则,设定地下分 阶段开采与充填体强度梯度变化,模型重点监测排土场位移场、应力场、塑性区扩展及井下采场顶 板沉降,通过多工况对比建立充填体强度与稳定性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变形方面,X/Y 方向水平变形对充填体强度(0.5~2.5 MPa)敏感性低,最大张拉值分别为 80,120 mm;在沉降控制方 面,Z 方向沉降受充填体强度影响,0.5~1.0 MPa 时最大沉降达 155~212 mm,1.5~2.5 MPa 时沉降量降 至 142~136 mm,强度大于 1.5 MPa 后,沉降降幅趋缓(仅减少 6 mm)。②在剪切应变与应力场方面, 充填体强度变化对排土场剪切应变增量及地表应力场分布影响微弱,剪切应变增量与原始状态基 本一致,表明排土场基底变形主控因素为竖向沉降。③在塑性区与稳定性方面,当充填体强度不 小于 0.5 MPa 时,排土场及地层塑性区范围较小,对整体稳定性影响可控。④在采场顶板沉降方 面,顶板沉降随充填体强度增加呈递减趋势,沉降极值均位于排土场正下方,揭示排土场荷载对井 下开采存在反向扰动效应。通过控制充填体强度不小于 1.5 MPa,在移动带内布设露天排土场,可 实现露天与地下协同安全开采。
    非共面双裂隙煤岩三轴力学行为及内部裂纹演化特征研究
    赵仁宝, 丁 立, 郑义宁, 刘 飞, 张 朋, 王明辉
    2025, 41(06):  50-54. 
    摘要 ( 12 )   PDF (2895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矿井开挖深度日益增加,围压以及天然缺陷造成工作面不稳定性的问题成为关注 热点。基于室内力学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方法,针对陕西省神木市河畔煤矿煤样,分析了不同围压下 含非共面双裂隙煤岩的力学强度、变形特征、破坏模式以及内部裂纹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煤岩 力学性能满足摩尔-库仑准则,随着围压增加,峰值强度以及峰值应变均呈线性增长;含有不同岩桥 角度的非共面双裂隙对煤岩的力学参数具有明显的劣化作用,岩桥倾角为0°、30°、60°、90°和120°时, 煤样的峰值强度下降幅度分别为16.4%、14.2%、26.4%、38.5%和19.8%;与岩桥角度相比,围压对试样 破坏模式的影响更大,随着围压增加,煤样由张拉-混合拉剪破坏转变为剪切破坏,煤岩从脆性破坏向 延性破坏转变;此外,裂纹数量亦受到围压和岩桥倾角的双重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地矿井开采安全 及稳定性提供一定指导。
    金厂河复杂边界矿柱采场爆破回采工艺研究
    赵 亮, 罗正良, 张增庆, 曾 毅, 魏晓明
    2025, 41(06):  55-59,66. 
    摘要 ( 17 )   PDF (3374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厂河多金属矿逐步进入二步骤矿柱采场回采阶段,针对一步骤矿房采场形成的复杂 边界问题,开展了 21# 和 23# 采场的顶板垮塌调查和充填体质量评价工作。借助于 GEOSLAM 移动三 维激光扫描仪,对二步骤矿柱采场两侧采空区进行了探测,并精准获取了 22# 矿柱采场的边界范围。 通过将二步骤矿柱采场划分为3个矿段,爆破回采期间实行留矿爆破制度下的弱采、强出、强充等基 本原则,确定了22# 矿柱采场合理的崩矿方式、炮孔布置与孔网参数、起爆方式和装药结构等。现场施 工表明,22# 矿柱采场爆破效果好且两侧充填体均稳定,大幅度提高了矿柱采场的安全性,可为类似矿 山复杂边界矿柱采场爆破回采设计提供参考。
    金川二矿区下向大断面进路顶板充填体稳定性研究
    李彦龙, 陈仲杰, 段文权, 王 鑫, 伍 晨, 王帅帅, 常 昊, 邢成杰, 张 铭
    2025, 41(06):  60-66. 
    摘要 ( 26 )   PDF (3615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下向进路回采过程中,顶板充填体的承载支撑作用是维持采场进路稳定性的关键 因素。为进一步提高金川二矿区深部采场回采进路参数,采用简支梁计算模型,对扩大断面后进路 顶板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开展金川二矿区下向进路顶板充填体受力变形现场实测,探明开采过程 中,不同结构参数的进路顶板充填体所受最大均布荷载值以及受力特征,揭示开采过程中顶板充填 体的受力变形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进路顶板充填体底层表面拉应力大小与其承载层厚度呈负相 关,与进路宽度和上覆荷载大小呈正相关;将进路宽度由 5 m扩大为 6 m时,顶板充填体中吊筋所受 最大拉力为 17.38 kN,底网主筋所受最大拉力为 10.02 kN,小于现用充填为直径 12 mm 的钢筋极限 拉断力 34 kN,负荷率在 51.1%,处于良性负荷状态;进路顶板充填体在水平面内垂直于进路轴向方 向上所受最大拉应力由 0.220 8 MPa 扩大至 0.269 9 MPa,小于充填体极限抗拉强度 0.53 MPa,说明 下向大断面进路顶板胶结充填体不会发生失稳破坏。研究可为回采进路顶板充填体稳定性及进路 断面参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梧桐庄矿182605下运料巷高水充填沿空留巷技术实践
    霍雷雷
    2025, 41(06):  67-72. 
    摘要 ( 22 )   PDF (2631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缓解梧桐庄矿采掘接替紧张局面,在梧桐庄矿182605下运料 巷开展高水充填沿空留巷技术实践。通过超前加固支护、高水充填和切顶卸压等技术,显著增加了 巷道支护强度,提高了巷道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182605下运料巷沿空留巷围岩两帮平均收敛值 降低到了 227.8 mm,顶底板平均移近量降低到了 274 mm,有效维护了沿空留巷的稳定,保证了巷道 通风、运输、行人的安全;研究提出了高水材料注浆断电反冲洗技术,有效解决了因突然断电导致注 浆料凝固堵塞管路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节约材料费约14万元。182605下运料巷高水充填沿空 留巷的开展,减少了巷道掘进量,提高煤炭资源回收2.5万t,经济创效5 000万元,182605下与182605 工作面中间巷道运用高水材料沿空留巷技术,实现工作面“Y”型通风,改善了工人作业环境,实现无 煤柱开采,缓解采掘接续紧张局面,杜绝了煤炭资源浪费,对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为高水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东南矿体3#斜坡道矿柱回收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田文东, 张芫涛, 赵兴宽, 石大庆, 王少勇, 王珍岐
    2025, 41(06):  73-80,85. 
    摘要 ( 21 )   PDF (3615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优化矿体坡道矿柱回收采场结构参数,提高矿山安全性,以谦比西东南矿体 3# 斜坡 道矿柱为研究对象,提出预控顶下向中深孔空场和分层进路嗣后充填法相结合的回采方案。针对 东南矿体埋深大、地压活动频繁、矿柱回采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地质调查、岩石物理 力学试验、岩体质量分级与稳定性评价,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分析采场围岩稳定性,确定了合理的 采场结构参数及回采工艺,实现了矿柱的安全高效开采和东南矿体的稳定生产。研究结果表明: 当预控顶下向中深孔空场嗣后充填法采场跨度为 9.0 m,分层进路嗣后充填法的采场跨度为 10.0 m 时,可保证采场围岩的稳定性,采场生产能力约 274 t/d,贫化率约 7.5%,回收率约 91%,采切比约 89 m3 /kt。此研究方案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和借鉴意义,对埋藏深度大、采动后地压活动频繁的复杂开 采矿柱具有指导意义,为类似深埋复杂矿柱的开采工程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助于推动矿山开采技术 的优化和提升。
    梧桐庄矿182211块段隔离注浆充填开采技术实践
    朱俊波
    2025, 41(06):  81-85. 
    摘要 ( 18 )   PDF (3525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梧桐庄矿182211区段因开采压覆影响大量民居,井下煤炭采出后会形成采空区,极容 易导致土地塌陷,给矿井井下安全开采、矿区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和地面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影响。为 控制地表沉降,缓解工农矛盾,遏制周边生态环境退化,梧桐庄矿采用隔离注浆充填技术成功开采 182211与182211N工作面,地表最大下沉量由2.3 m减至302.4 mm,远低于传统方法。该技术不仅有 效控制了地表沉降,还创造了89 284万元的经济效益,缓解了开采压力,为矿井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水力造穴增透技术在3101工作面瓦斯抽采中应用
    常 武
    2025, 41(06):  86-89. 
    摘要 ( 17 )   PDF (1832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兴平泉煤业有限公司3101工作面回采过断层群期间,出现局部瓦斯超限现象,采用 传统钻孔瓦斯抽采时,出现钻孔布置数量多、塌孔严重、瓦斯抽采效果差等技术难题。通过技术研 究,对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水力造穴增透技术。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工 作面钻孔工程量减少了1 200 m,施工费用减少了27.6万元,平均瓦斯抽采浓度提高至85.7%,平均瓦 斯抽采纯量提高至 0.175 5 m3 /min,钻孔成孔率提高至 94.8%,瓦斯抽采半径扩大至 5 m,取得了很好 的改善效果。
    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孔间距设计与分析
    孙永杰
    2025, 41(06):  90-93,98. 
    摘要 ( 19 )   PDF (1938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潞安化工五矿矿井下顺煤层瓦斯抽采时,钻孔间距依靠经验布置盲目性大、影 响瓦斯抽采效果等问题,结合矿井下10111运输巷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瓦斯抽采模型,对孔间距分布 不同情况下的瓦斯压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验证了多孔抽采叠加效应的影响。通过相同间距情况下 的压力分布、不同间距情况下抽采叠加影响的研究,首次确定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钻孔间距和单孔抽 采半径的关联性,为科学合理地设计井下瓦斯抽采参数奠定了基础。实际应用表明,钻孔间距越大, 不同钻孔处的抽采叠加影响越小,以10111运输巷为工程验证对象,确定按120 d预抽期进行设计,钻 孔的有效抽采半径为 2 200 mm,钻孔的最佳布置间距为 6 000 mm,验证了钻孔间距和单孔抽采半径 关系的准确性,为提高井下瓦斯治理效果、提高井下作业安全奠定了基础。
    高压喷射灌浆与帷幕灌浆联合防渗技术在矿山酸水库防渗工程中的应用
    唐 恺, 任 菲, 张 峰
    2025, 41(06):  94-98. 
    摘要 ( 16 )   PDF (6599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坝体防渗一直是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关键,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酸性水库 一般采用土坝或碎石土坝结构,受当时技术及施工条件所限,坝体及库区并未铺设防渗土工膜,坝体 基础处理和填筑质量也不符合要求,导致坝体和坝基极易出现酸性水渗漏情况,从而造成环保事件 及安全事故,坝体渗漏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酸水库区周边经济、环境及民生的重要问题。研究以 某矿山酸性水库防渗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对酸水库进行工程及水文地质勘察,查清了酸水库坝体、坝 基及坝肩渗漏情况,掌握了酸水库的渗漏通道,对比分析了多种防渗治理方式,最终确定高压喷射与 帷幕灌浆联合防渗治理方案,坝体采用高压喷射灌浆,坝基采用帷幕灌浆,两者形成全断面防渗,并 提出了防渗治理方案及具体施工参数。通过对治理后酸水库坝体及坝基防渗效果检查可知,方案取 得了较好的防渗效果,此类技术在同类酸性水库防渗治理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招贤矿业1303工作面安全回采采放比优化
    苗现华
    2025, 41(06):  99-102,108. 
    摘要 ( 14 )   PDF (4039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放比是煤矿综放开采工作面的关键参数,对顶煤的破碎程度影响显著,直接关系 到工作面的高效回采。以招贤煤矿 3 煤层 1303 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煤壁前方的支承压力进行分 析。结合现场实际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采放比下顶煤的支承压力分布、破坏范围及煤壁 稳定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当采放比小于 1∶3 时,煤层顶底板煤层内部垂直应力峰值分别为 22.5, 24,26 MPa,超前影响距离约 100 m;采放比超过 1∶3 后,顶板应力峰值增加 2.5 MPa,底板及煤层内 部应力峰值分别减少 1.52 和 2 MPa,超前影响距离增至 120 m。采放比超过 1∶3 的工况下,1303 工 作面可实现安全高效回采,但需控制采放比上限为1∶4.42,以平衡效率与安全风险。
    基于动力响应的内排土场堆排对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刘 娉, 杨建光, 董绍斌, 庞建涛, 李树建, 吕亚洲, 袁明礼, 王智能
    2025, 41(06):  103-108. 
    摘要 ( 20 )   PDF (2794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矿山开采中,露天矿排土场的稳定性受爆破动力荷载影响显著。为研究在爆破振动 作用下,内排土场堆排对邻近露天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以尖山磷矿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数值 模拟方法,对比分析内排土场堆排前后边坡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及剪切应变响应特 征。研究结果表明:内排土场堆排能显著降低边坡的动力响应,坡顶峰值加速度(PGA)放大系数降幅 达25%(由2.0降至1.5);在强度折减系数为1.29时,边坡峰值位移由50.87 mm显著减小至4.764 mm, 峰值剪切应变增量由0.009 9降至0.000 8,抗变形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堆排改变了潜在滑移模式,由 堆排前的贯通性圆弧滑移面转变为堆排后的非贯通、局部化剪切区。内排土场堆排通过改变坡体几 何形态与波阻抗分布,吸收耗散地震波能量,并提供反压支撑,有效提升了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可为 矿山排土场安全设计与爆破影响下的边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南河煤业公司复杂条件下系统巷施工工艺及支护技术#br#
    何志伟
    2025, 41(06):  109-112. 
    摘要 ( 22 )   PDF (2002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南河煤业公司15112运输顺槽系统巷施工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效率低等技术难 题,通过技术研究,对系统巷施工工艺进行对比分析。采用近距离煤层穿层施工工艺,并对穿层段顶板 采取人工假顶支护技术,对反掘段三角煤柱采取锚索吊棚+柔模浇筑支护技术,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效果 来看,施工工艺得到了优化,简化了掘进工序,减少了巷道贯通次数,系统巷掘进周期缩短了8 d。采取 联合支护后,控制了特殊区域围岩稳定性,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程潮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崩矿步距优化数值模拟研究#br#
    李吉民, 任 艺, 韩亚民, 卢 骏, 冯 俊, 王 平
    2025, 41(06):  113-117. 
    摘要 ( 18 )   PDF (2858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程潮铁矿在Ⅲ# 主矿体向Ⅵ# 矿体过渡阶段(-430~-570 m)存在的矿体规模缩减、 矿石回收率偏低及废石混入率偏高等生产技术难题,开展程潮铁矿过渡段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 法步距优化研究,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平台构建二维放矿模型,设置 3.2~4.8 m 共 5 种崩矿步距方 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系统研究采场结构参数对放矿指标的影响规律。基于 Bergmark-Roos 放矿理 论,初步确定了崩矿步距理论取值范围,再利用 PFC2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优化验证。研究结果表 明:基于 Bergmark-Roos 放矿理论确定的步距值为 4~4.4 m;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崩矿步距的增 大,矿石回收率先增大后减小,废石混入率先减小后增大;4.4 m的崩矿步距可实现开采参数的协同优 化,矿石回收率可达85.95%,废石混入率15.53%。研究结果为程潮铁矿过渡段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提 供指导。
    祁东煤矿煤层群开采应力分布特征及裂隙发育规律研究#br#
    曾 畏, 孙珍平
    2025, 41(06):  118-122. 
    摘要 ( 19 )   PDF (2827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祁东煤矿下邻近层卸压瓦斯向本煤层涌出的通道问题,以8235工作面为研究对 象,采用UDEC7.0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煤层群开采的数值模型,系统分析开采过程中,下邻近层应力分 布特征及裂隙场动态演化规律。结合现场底板定向拦截钻孔抽采数据,揭示了煤层群开采应力分区 的时空演化机制。研究表明:横向上,工作面前方 30 m 范围内为应力升高区(峰值达 60 MPa),30 m 以外为原始应力区(约35 MPa);工作面后方50 m内为卸压区(应力降至1.5 MPa),50 m以外为应力恢 复区(回升至25~30 MPa)。竖向上,采动破坏深度随工作面推进逐渐扩展,下覆岩层破坏深度可达9 煤底板(垂深约21 m),卸压范围覆盖82~9煤层间的细砂岩层。裂隙场演化呈现先张开后闭合的阶段 性特征,卸压区裂隙密度与瓦斯抽采效率显著相关。研究结果验证了定向拦截钻孔布置在卸压区的 合理性,为煤层群协同开采与瓦斯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降低煤矿瓦斯突出风险、提升抽采效 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同忻矿5314巷道综合除尘装置设计与应用
    徐 栋
    2025, 41(06):  123-126. 
    摘要 ( 18 )   PDF (1809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同忻矿 5314 巷掘进期间粉尘量大,造成巷道能见度低、机械磨损严重,严重威胁 着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的情况,通过技术研究,对巷道原除尘装置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掘进现 状,设计了“螺旋式泡沫喷雾装置+可循环喷雾水幕”等综合除尘装置。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效果来 看,5314 巷采用综合除尘装置后,工作面平均粉尘浓度控制在 42 mg/m3 以下,巷道内粉尘浓度控制 在 37 mg/m3 以下,巷道内能见度提高至85 m,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峨口铁矿自然风压综合利用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吴红斌, 居伟伟
    2025, 41(06):  127-130. 
    摘要 ( 13 )   PDF (1692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自然风压与变频技术协同作用下的矿井通风节能潜力,以峨口铁矿南西南翼采 区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区高差显著(进回风井高差324 m)、自然风压影响突出的特点,重点 研究如何在保证108.32 m3 /s设计风量前提下,通过优化风机运行参数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首先建立 自然风压-频率-转速-风量的多参数耦合计算模型,定量分析冬季有利风压对通风系统的补偿效应; 其次应用多机站变频调控技术,通过动态调整风机运行频率,匹配自然风压波动;引入风机并联风压平 衡技术,解决多风机协同运行时的压力失衡问题。通过实时监测通风系统风压、风量等关键参数,构建 自然风压+智能调控的闭环优化体系。在维持总风量恒定的工况下,冬季利用自然风压可使主扇运行 频率降低4 Hz,经实测数据验证,该方案冬季连续运行可节约通风成本20.01万元/月。实践证明,高落 差矿井通风系统存在显著的自然风压节能空间,通过变频技术与自然风压的协同优化,可实现保供风、 降能耗的双重目标,为矿山通风系统的绿色低碳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线和详实的数据支撑。
    矿物加工工程
    江西某尾矿再选回收细粒锂云母试验研究
    陈来保
    2025, 41(06):  131-135,139. 
    摘要 ( 25 )   PDF (2224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江西某选矿厂含锂尾矿为对象,针对其中细粒锂云母的回收难题,系统开展了浮选 工艺优化试验。工艺矿物学分析发现,尾矿 Li2O 含量为 0.30%,锂云母多呈连生体形态赋存于粗粒 级,需通过磨矿提高锂云母的单体解离度。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5%的条件下,经旋流器脱泥 后,以盐酸、氢氧化钠为pH调整剂、水玻璃作为抑制剂、十二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组合捕收剂,经1 次粗选4次精选3次扫选闭路浮选,可获得Li2O含量为1.98%、Li2O回收率为67.12%的锂云母浮选精 矿。电动电位测试表明,阴离子捕收剂可通过静电力吸附在十二胺阳离子之间,且碳链间的疏水缔 合作用进一步稳定了阴离子捕收剂在锂云母表面的吸附。由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十二胺阳离子 电荷的中和效率优于油酸钠,因而在十二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用下,浮选精矿的Li2O品位和回收 率更高。
    双能XRT智能预选技术分选新疆某锂辉石研究
    马佳川, 刘 杰, 于天佑, 朱一民
    2025, 41(06):  136-139. 
    摘要 ( 15 )   PDF (1860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新疆某Li2O品位为1.52%的伟晶岩类锂辉石分选效率,采用新双能XRT智能预 选机进行了预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给料粒度20~40 mm,给料速度60 kg/h,激发电压155 kV、激发电 流2 mA的条件下,经过智能预选试验,可获得Li2O品位1.96%及回收率95.70%的良好指标。研究表 明双能 XRT智能预选技术在伟晶岩类锂辉石应用中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降低 对环境的影响。
    某铁精矿制备超级铁精矿试验研究
    陈 洲, 袁启东, 洪至松, 张江龙
    2025, 41(06):  140-143. 
    摘要 ( 15 )   PDF (2588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考察某矿山生产的全铁品位为68.60%、SiO2含量为4.45%的普通铁精矿加工超级铁 精矿的可行性,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采用磨矿—弱磁—脱磁—淘洗—脱磁—反浮选工 艺,可获得产率 41.65%、全铁品位 72.20%、全铁回收率 43.90%、SiO2含量 0.093% 的超级铁精矿,以及 产率 53.28%、全铁品位 71.31%、铁回收率 55.47%、SiO2含量 0.793% 的高品质次铁精矿。研究结果为 后续可研和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低碱度铜硫分离新药剂的工业应用
    丘世澄
    2025, 41(06):  144-147,151. 
    摘要 ( 20 )   PDF (2949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武山铜矿低碱度铜硫分离工艺中浮选药剂成本高的问题,开发了新型抑制剂JD-1 和捕收剂JY-1,通过实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新药剂后,实验室试验 粗选阶段铜回收率提高了0.35个百分点,闭路试验铜回收率由90.93%提升至92.33%。工业试验中, 新药剂组合(JD-1 用量 119.4 g/t、JY-1 用量 36.7 g/t)在铜精矿品位 24.38% 的条件下,铜回收率达 90.38%,较原药剂提高了 0.17 个百分点,硫回收率提高了 0.35 个百分点,同时选矿药剂成本降低了 20.24%(由2.184元/t降至1.742元/t)。JD-1和JY-1在低碱度条件下可实现铜硫高效分离,兼具经济 性与环保性,为同类矿山提供了技术参考。
    某铁尾矿浮选回收云母试验研究
    赵文坡, 王 祥
    2025, 41(06):  148-151. 
    摘要 ( 16 )   PDF (2021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铁尾矿中云母含量为15.50%,K2O品位为1.51%,采用浮选工艺进行了云母回收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以NaOH作为调整剂,六偏磷酸钠作为抑制剂,CYF-25为捕收剂,经1次粗选3次精 选1次扫选的浮选闭路流程,可以获得K2O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8.74%和57.39%的云母精矿,较好地 实现了尾矿中云母组分的回收。可为同类尾矿资源回收提供参考。
    河北某锌钼矿混选试验研究
    周万福
    2025, 41(06):  152-154,159. 
    摘要 ( 18 )   PDF (1895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某锌钼矿选矿厂锌、钼含量分别为 0.85%、0.12%,针对原现场工艺流程钼、锌回 收指标不高等问题,提出采用锌钼混合浮选再分离工艺处理该矿石。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 -0.074 mm 占 65% 条件下,以 CuSO₄为活化剂、丁基黄药和煤油为捕收剂,经 1 粗 2 扫锌钼混合浮 选,一段混合粗精矿再磨至-0.043 mm 占 82% 条件下,经 2 段空白精选,精矿以 CuSO₄为活化剂、 ZnSO₄+Na₂SO₃为抑制剂、水玻璃为分散剂,经1粗5精1扫分离精选,最终获得钼精矿钼品位38.65%、 回收率75.05%,锌精矿锌品位45.68%、回收率73.09%的指标。锌钼混合浮选再分离工艺显著提高了 金属回收率和精矿质量,可以为类似矿石的分选提供参考。
    江西某低品位锂钽铌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
    胡青华, 方 鑫, 黄朱里, 丰 玄, 杨天河
    2025, 41(06):  155-159. 
    摘要 ( 14 )   PDF (2253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回收江西某 Li2O 品位 0.31%、Ta2O5品位 0.01%、Nb2O5品位 0.02% 的锂钽铌多金属矿 中的铁锂云母、钽铌铁矿,进行了选矿工艺流程试验。首先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磁选、浮选的最佳工 艺参数,然后对比了磁选—浮选—重选与磁选—重选—浮选流程试验结果,得出最佳的原则流程为 磁选抛除非磁性矿物—浮选回收锂—重选回收钽铌,可以得到 Li2O品位 2.32%,回收率 84.44% 的锂 云母精矿,以及Ta2O5品位3.59%、Ta2O5回收率37.03%、Nb2O5品位8.42%、Nb2O5回收率52.12%的钽铌 精矿,实现了锂钽铌的综合回收。
    内蒙古某石英矿提纯试验
    吕晓艳, 段锦文, 郭江宏, 麻勇跃
    2025, 41(06):  160-163,167. 
    摘要 ( 18 )   PDF (2549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高效利用内蒙古某石英矿,针对该石英矿杂质矿物多、铝硅难分离的问题,在矿石 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分选的关键技术参数。采用擦洗脱泥—磁选—浮选物理提纯工艺可获得 SiO2品位 99.29%,杂质中 Al含量 0.25%、Fe含量 0.03%、Ba含量 0.06%、Ti含量 0.02%、K含量 0.13%、S 含量0.02%的石英精矿。石英精矿采用化学提纯工艺,在盐酸浓度30%、氢氟酸浓度30%、混合药剂 比为m 水∶m 盐酸∶m 氢氟酸=5∶3∶2、矿浆液固比3 mL/g、搅拌强度200 r/min、浸出温度90 ℃、浸出时间2 h的 条件下,可获得SiO2品位99.923 7%、杂质元素的总量763 μg/g的高纯石英砂精矿,实现了石英矿的高 效利用。
    承德某钒钛磁铁精矿提铁降钛试验研究
    武春涛, 韩 明, 赵礼兵, 赵留成, 王建华, 朱子明
    2025, 41(06):  164-167. 
    摘要 ( 28 )   PDF (2441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钒钛磁铁矿的铁精矿含铁59%~60%,含钛8%左右,铁品位相对较低,钛含量相对较 高,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粒度越细,铁品位越高。为了提高铁精矿铁品位,降低钛含量,首先采用重选 进行探索试验,结果显示,铁精矿品位提升幅度较低,重选降钛试验效果不佳;后采用磨矿—磁选再 选选别,当磨矿细度控制在-0.074 mm91.90%时,可得到铁品位61.11%、钛品位7.05%的铁精矿,说明 了磨矿可以提高提铁降钛效果,但是没有达到提铁降钛目标,后进行磨矿和淘洗条件试验,当磨矿细 度控制在-0.074 mm占 85%时,可获得精矿铁品位 63.16%、钛品位 6.50%的较好指标,淘洗机对该钒 钛磁铁矿铁精矿提铁降钛效果具备一定的优越性。
    鞍山某选厂磁赤铁矿高效选别试验研究
    张兴艺, 唐 昊, 李 刚, 龙菲菲, 谷安成, 钮展良
    2025, 41(06):  168-171,176. 
    摘要 ( 16 )   PDF (2676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鞍山某选矿厂入选矿石特性不断恶化的问题,在矿石性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 选别工艺流程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矿石铁品位为28.11%,经高压辊磨机粉碎后,对粉碎产物进行湿 式联合预选,其中弱磁选磁感应强度 250 mT,强磁选磁感应强度 1 000 mT,可获得铁品位提升至 34.04% 的预选精矿,一段磨矿处理量降低了 21.76%,同时抛弃粗粒尾矿的铁品位为 6.79%。对预选 精矿进行磨矿—磁选—粗细分级—重选—浮选联合工艺选别,最终获得了铁品位达67.83%、金属回 收率为74.35%的优质精矿产品,综合尾矿品位为10.42%。
    个旧地区某硫化铜矿工艺流程优化研究与实践
    姚 乐, 袁 强, 李蜜蜜, 杨 康, 谢元东, 周永诚
    2025, 41(06):  172-176. 
    摘要 ( 18 )   PDF (2554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个旧某硫化铜矿铜优先浮选存在中矿铜矿物单体解离度低,顺序返回循环量大, 选别指标难以提高等问题。开展了中矿再磨再选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工业实践表明:采用1 粗1精2扫、二段扫选精矿返回一段扫选、精选尾矿和扫选1精矿合并再磨再选闭路工艺流程,对铜品 位为 1.586% 的给矿,获得了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 22.17% 和 93.32% 的铜精矿,较原流程获得的铜品 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 2.52和 3.37个百分点。流程优化后解决了中矿顺序返回恶化循环和选别指 标低等问题,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每年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986万元。
    浙江某硅质岩萤石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纳 瑜, 刘宇墨, 李 钊, 黄俊玮, 王恩雷, 陈 敏, 代淑娟, 李鹏程
    2025, 41(06):  177-180. 
    摘要 ( 14 )   PDF (4118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选别回收浙江某硅质岩萤石矿石,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自动化矿物学分 析系统(AMICS)结合化学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工艺矿 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主要有用矿物为萤石,CaF2品位为36.67%;脉石矿物主要 为石英,SiO2品位为61.33%,其余脉石如重晶石、方解石等均较少,且无法检测出晶体物相,属于典型 的硅质岩萤石矿。矿石主要构造为团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主要结构有他形粒状结构和交织结构 等。矿石中萤石主要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以细粒与石英紧密连生嵌布,粗磨后两者单体解离度很 低,主要以富连生体存在,会对萤石精矿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应重点关注粗精矿的再磨再选工艺。
    岩土工程
    递增载荷作用下开孔扰动煤体局部变形规律研究
    赵 洋, 李金雨
    2025, 41(06):  181-186. 
    摘要 ( 19 )   PDF (2366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真实采动效应下,含中心孔洞煤岩试样的应力-应变演化规律及破坏机制,以带 有中心孔洞的煤岩试样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研发的标准方形煤岩试样单向约束递增加载装置、应 力-应变监测系统和图像捕捉系统对宏观破坏形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弹性变形阶段内,在梯 级递增载荷作用下,开孔扰动煤岩体弹性变形阶段内的应力-应变和破坏阶段的局部裂纹演化呈现 出应力集中现象,钻孔直径越大,应力集中现象越显著;钻孔周边各监测点应变呈现一定的各向异 性,即钻孔竖直和水平边缘处的压应变较大;与加载方向同向应变在加载面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但 水平约束力的存在会弱化该效应;水平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试样整体及局部的破坏强度,但 不会影响试样局部发生破坏时的应变值;钻孔直径增大,加剧应力集中效应,而水平约束力可优化煤 岩体的承载能力并抑制拉应变的不均匀分布。
    双空孔菱形直眼掏槽力学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与应用#br#
    国志雨
    2025, 41(06):  187-191,199. 
    摘要 ( 26 )   PDF (3347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硬岩巷道深孔爆破炮眼利用率低、循环进尺小等问题,提出双空孔菱形直眼掏 槽解决方案,简化双空孔掏槽力学模型,假定掏槽区域仅承受爆生气体准静态膨胀作用,分析双空孔 菱形直眼掏槽空腔形成机理及力学过程。采用LS -DYNA软件建立双空孔菱形掏槽数值模型,仿真 分析多段起爆条件下双空孔掏槽有效应力传播规律。结合现场状况,合理选取爆破参数,开展硬岩 巷道双空孔深空掏槽应用试验,平均炮眼利用率达到 88.0%,掘进深度提高至 2.76 m,炸药单耗降低 到3.20 kg/m3 。试验验证,双空孔菱形直眼掏槽在硬岩巷道爆破掘进中的高效性及适应性,可为相关 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寒区环境下花岗岩-混凝土组合体力学性能劣化规律研究
    龙 宇, 肖定军, 李小双, 韩 森, 裴广朝, 蒋家节, 张妙妙
    2025, 41(06):  192-199. 
    摘要 ( 14 )   PDF (3122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花岗岩−混凝土组合体在寒区环境下冻融损伤规律,设计了3种不同界面粗糙度 (0.61,1.18,1.69 mm)的花岗岩-混凝土组合体,利用快速冻融机模拟了冻融循环次数为 0,10,20,30 次的不同寒区环境,对冻融后的花岗岩−混凝土组合体外观形貌变化、质量损失、抗折强度损失、起裂 韧度、断裂能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试样质量损失率、纵波声速衰减和 各项力学性能损失均呈增长趋势。在冻融 30 次后,界面粗糙度为 0.61 mm 的试样纵波声速降低了 13.03%,抗折强度和断裂能损失率分别为 73.22%和 67.67%;界面粗糙度为 1.18 mm的试样纵波声速 降低了12.59%,抗折强度和断裂能损失率为61.28%和69.13%;界面粗糙度为1.69 mm的试样纵波声 速降低了 9.67%,抗折强度和断裂能损失率为 39.40% 和 41.97%。研究计算了花岗岩-混凝土组合体 试样起裂韧度与损伤因子,得到了以上3种界面粗糙度下,组合体起裂断裂韧度与冻融循环次数线性 拟合表达式,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地质·测量
    安徽省安庆市白岭金矿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br#
    申艳光, 王鹏飞
    2025, 41(06):  200-204,210. 
    摘要 ( 19 )   PDF (5111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庆市白岭金矿为零星—小型金矿床,属热液构造裂隙充填型,浅部金矿脉在以往 地质工作中基本得到控制。为系统研究矿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并探索深部矿体,结合以往地质、物 探成果,通过开展 1∶10 000 高精度磁法面积性测量、AMT 及激电测深工作,圈定有利物探异常并进 行找矿潜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3 磁异常区所在骨头山一带的断裂构造极其发育,且与 IP-1 激 电异常区在平面位置上一致,结合激电测深成果,深部存在低阻高极化异常,解译为受构造破碎带 控制的矿化体,故骨头山一带是寻找热液构造裂隙充填型金矿的重点靶区。董冲水库西南侧开展 的 A30 剖面测深成果显示,区内视极化率向纵深方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高幅值激电异常 带,说明引起激电异常地质体具有一定连续性和含量的金属元素,结合周边矿床成矿模式,该区域 深部岩体与月山组、南陵湖组接触带位置是寻找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的重点靶区。综合分析认为, 白岭金矿找矿潜力较大。
    黔西南大观金矿南西段化探异常特征及深部找矿潜力
    赵明峰, 罗建均
    2025, 41(06):  205-210. 
    摘要 ( 22 )   PDF (3219KB) ( 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黔西南大观金矿位于滇黔桂金矿集区的东部,具有很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及条件,但被 发现30 a以来并无较大的找矿突破,目前新发现的只有一小型金矿床。通过对矿区地质及南西段土 壤、岩石的地球化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往找矿工作主要围绕地表存在Au矿体晕元素富集特 征的T/P层间滑脱构造带开展,忽略了地表存在As、Sb、Hg前缘晕元素富集特征的锁口岩断裂带。研 究采用矿床原生晕分带特征,认为锁口岩断裂带深部可能存在 Au矿体晕元素富集,找矿潜力较大。 经钻探工程验证,在锁口岩断裂带深部发现了厚度大且品位高的隐伏金矿体,实现了该区域的找矿 突破,使其具有成为中大型金矿床的潜力,进一步指明了本区的找矿方向,扩大了本区的资源前景。
    安全·环保
    智能安全履职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高银龙, 闫亚军
    2025, 41(06):  211-215. 
    摘要 ( 19 )   PDF (2198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在多数生产管理流程缺乏标准化的管控机制,难以构建量化管理体系,致使管理活 动难以精确衡量与有效调控。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构建了智能安全履职管理系统,人员的安全履职 执行数据在录入安全管理系统后,可完成安全履职技术标准分类、数据统计与分析,并且生成可视 化、多样化的履职看板和实绩报表,同时将安全履职报表确认与报送,实现了自动奖惩的闭环式管 理。此系统的实施可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人员的安全履职责任心,为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与 建设提供基础。
    金属膜滤袋收尘系统在钼焙烧行业的应用
    刘东洋
    2025, 41(06):  216-218. 
    摘要 ( 20 )   PDF (1668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钼焙烧回转窑尾气的高温(400~700 ℃)、高尘(20~50 g/Nm³)、高硫(SO₂浓度>2 000 mg/Nm³) 特性导致传统有机纤维滤袋频繁失效,严重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金属膜滤袋由于孔径均匀、过 滤精度高、无脱落、耐有机溶剂、耐腐蚀、耐高温等优异特性,成为钼焙烧回转窑尾气治理的新兴解决 方案。工业案例表明,在钼焙烧过程中采用304不锈钢金属膜滤袋比纤维滤袋的焙烧工艺更加稳定, 并且能够缩短氧化钼焙烧的工艺流程,降低综合运维成本,为冶金行业高温烟气治理提供了创新解 决方案。
    经济·管理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进口煤炭品质评价#br#
    富 瑶, 丁 艳, 王 楠, 薛伟锋
    2025, 41(06):  219-223. 
    摘要 ( 18 )   PDF (2704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给口岸监管部门快速鉴定未知进口煤炭的品质提供可靠的甄别手段,基于 BP神 经网络开展了进口煤炭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模型以 SPSS主成分分析得到煤炭的收到基低位 热值、收到基高位热值、干基高位热值、全水、干基灰分、干基汞、干基砷和干基磷等8个参数可替代原 有 15个参数评价进口煤炭品质,随机选取 59组进口煤炭样本作为训练集,另外 13组样本作为验证 集,构建进口煤炭品质 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小于 15%;依据模型预测 值可快速鉴定未知进口煤炭的品质。
    煤炭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葛维明, 张 锟, 程 坤
    2025, 41(06):  224-228. 
    摘要 ( 21 )   PDF (1655KB) ( 2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精益管理是在精益思想指导下快速发展、提升效率,深入到企业运行过程各个层面的 一种管理方法。分析了煤炭企业推行精益化管理过程中在成本管理、管理体系、数字化水平等环节 存在的不足,从落实全面预算、加强招标采购、强化物资计划、严格成本考核、促进业财融合等方面提 出改进措施,并提出了煤炭企业推行精益化管理的关键点,以期对煤炭企业增强营收创效能力和市 场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实用技术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绘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孙康平, 穆 哲, 王纪珍
    2025, 41(06):  229-232. 
    摘要 ( 22 )   PDF (1677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露天矿山地形复杂、高差显著,传统测绘方法效率低、精度不足,难以满足道路塌陷等 地质灾害的快速监测需求,制约了矿山生态修复的精准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露天矿山道路塌 陷监测为目标,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绘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创新应用,旨在解决复杂地形情 况下的地表信息获取效率低、塌陷识别精度不足等难题。通过优化无人机航测参数,采集矿区高分 辨率多视角影像数据,采用径向和切向畸变校正模型提升影像几何精度,并基于不规则三角网(TIN) 滤波算法剔除植被、噪声等干扰,构建高精度矿山地表三维模型,实现塌陷区的自动识别与量化分 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三维模型平面误差小于0.015 m,高程误差低于0.02 m,塌陷边界识 别准确率达98.7%,监测结果与实地勘查完全吻合;相比传统RTK测量,效率提升5倍以上,且能捕捉 微小变形,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塌陷预警能力,高精度 三维模型可支撑生态修复工程的精细化设计,技术流程可推广至其他露天矿区。研究为矿山生态修 复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与参考,对助力矿山环境治理的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冻融循环对尾砂胶结体强度变化的影响
    王晓义, 陈 超
    2025, 41(06):  233-236. 
    摘要 ( 15 )   PDF (1898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庙沟铁矿尾砂为研究对象,通过冻融循环试验,系统探究了不同灰砂比(1∶6、1∶8)和 料浆浓度(75%、78%)条件下尾砂胶结体的强度变化规律及其损伤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 数的增加,尾砂胶结体的孔隙度显著增大,纵波速度损失率逐渐升高,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均呈现明 显劣化趋势。其中,灰砂比 1∶6、料浆浓度 75%的试样,在 30次冻融循环后孔隙度增长至 19.30%,波 速损失率达65%。低灰砂比(1∶8)试样表现出更好的抗损伤能力,高料浆浓度(78%)试样在冻融循环 中表现出更低的强度缩减幅度。研究结果揭示了冻融循环对尾砂胶结体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的损伤机制,为寒冷环境下尾砂胶结体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陕西某硫化铅锌矿选矿工艺流程优化生产实践
    赵彦杰, 王 洋, 吴文堂, 卫亚儒, 秦 靖
    2025, 41(06):  237-243. 
    摘要 ( 19 )   PDF (2767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东塘子铅锌矿为了提高产能,改善选矿指标,降低选矿成本,对破碎、球磨、浮选、 脱水等全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破碎作业通过增加预先筛分及将振动筛筛网改为不锈 钢丝材质,将破碎产品粒度由21 mm降低到14 mm,破碎比由16.67提高到25。球磨作业探索出最佳 钢球充填率为 42.39%,钢耗为 0.58 kg/t,并制定出最优钢球补加制度,球磨机处理能力由 1 000 t/d提 高至 1 100 t/d。浮选作业应用电位调控浮选技术对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应用 MB捕收剂、Z-1抑制 剂及BK204起泡剂等高效选矿药剂并优化选矿药剂制度后,在生产能力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改为单系 列运行,铅锌银的金属回收率分别提高了2.55,2.04,5.31个百分点,选矿成本大幅度下降。脱水作业 应用陶瓷过滤机后,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提高,铅锌精矿滤饼水分分别下降至12%及9%。该矿通 过对选矿工艺流程及技术参数优化,使生产产能提高 10%,金属回收率提高增效 638.51万元/a,节约 生产成本677.34万元/a,合计产生经济效益1 315.85万元/a,经济效益可观。
    气动助流清仓系统在大型平底粉矿料仓上的应用
    吉万健
    2025, 41(06):  244-248. 
    摘要 ( 15 )   PDF (2730KB) ( 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安徽马钢罗河铁矿选矿厂大型平底粉矿仓因物料粒度细、含水率高及含硫量高导 致的结拱、堵塞问题,提出了一种气动助流清仓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分析物料的力学特性及仓体结 构,发现物料内摩擦角增大和硫化物的化学反应是堵塞的主要原因。设计的气动助流系统采用压缩 空气瞬时喷射技术,通过分层布置喷嘴和自动化控制,有效降低了物料间的摩擦阻力并破坏烧结块。 实际应用表明,系统显著改善了料仓流动性,使有效容积利用率从40%提升至80%,同时避免了人工 清仓的安全隐患,实现了高效、安全、环保的生产目标。
    生物氧化液循环利用试验研究及生产实践
    江子涵, 杨思婷, 胡诗彤
    2025, 41(06):  249-251. 
    摘要 ( 17 )   PDF (1865KB) ( 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氧化液,氧化液中存在活体菌种、富余的氨氮及砷 等毒性离子,活体菌种和富余的氨氮有利于生物氧化反应发生,而砷等毒性离子过高会抑制生物氧 化进行。针对如何有效实现氧化液循环利用问题,开展了生物氧化液循环利用探索性创新试验研 究,试验确定了影响氧化菌种活性的砷最佳浓度范围,并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实践表明,氧化液中 毒性砷离子浓度控制在8 542 mg/L以下,氧化液部分循环回用至生物氧化流程,不仅可以提高生物氧 化效率,降低污水治理成本,而且大幅度减少了氨氮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矿产品计量一卡通自动计量系统的应用
    宾迎辉
    2025, 41(06):  252-256. 
    摘要 ( 15 )   PDF (2003KB) ( 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升矿山企业计量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针对传统人工计量方式在数据处理和实 时性方面的不足,采用矿产品计量一卡通自动计量系统,通过整合地磅计量、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及 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 显著提高了计量效率,减少了人为误差,并优化了生产管理流程,为矿山企业的智慧化升级提供了有 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