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现代矿业》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

扫码分享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24-08-15
    经济·管理
    安徽省铜矿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分析
    曹 亮, 王旭东, 潘 茜, 马连新, 吕建伟, 宋 阳, 查钟健
    2024, 40(08):  1-6. 
    摘要 ( 6 )   PDF (181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安徽省铜矿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全面统计分析了安徽省铜矿查明 资源储量,以及近年来铜矿石、铜精矿、精炼铜、铜材等产量数据。采用弹性系数法进行需求预测分 析,得出安徽省2025年铜矿资源需求约为1.28亿t,2030年约为1.44亿t,并分析了安徽省铜矿勘查开 发存在大中型矿产地偏少、共伴生矿产地较多,矿山结构仍不够合理,近2/3的矿山处于停产状态,保 障程度严重不足等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铜矿资源勘查力度、加强铜矿资源基地建设、加强采 选冶技术创新,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等相关对策建议。
    智能矿山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地质断层智能识别方法
    罗家举
    2024, 40(08):  7-10. 
    摘要 ( 3 )   PDF (2079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识别断裂构造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 UNet++网络结构模型用于识别地质断层。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引入了不同注意力机制与损失函数,可 以更好地实现语义深度学习与特征融合,并进行了相关性指标分析与图像分析。结果表明:WCE损 失函数对应的预测图具有最清晰的输出效果,ECA+UNet++模型利用 WCE 损失函数的训练效果最 佳,识别的准确率也更高。将采用WCE损失函数的ECA+UNet++模型在官渡河煤矿断层区域进行应 用,可以对断层位置进行智能识别,并且对地下噪音的降噪处理较好;表明采用引入ECA注意力机制 的UNet++网络结构模型能保证对断层识别的效率与精度。
    基于机器学习的掘进工作面智能降尘系统
    刘 渠, 李臣华, 张振国, 李 群, 孙 航
    2024, 40(08):  11-14. 
    摘要 ( 4 )   PDF (247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掘进工作面粉尘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降尘系统。该系统通过部 署GKT5LX(A)型矿用设备开停传感器、GLR矿用本安型流量开关传感器、CCZ1000全自动粉尘测量 仪传感器网络来监测工作面的各装置流量以及粉尘浓度,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数据,预测粉尘 扩散并优化降尘策略。系统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自适应调整喷雾装置的工作参数,实现精准降尘。在 东滩煤矿的应用试验中,该系统最优状态下粉尘浓度降低了81.24%,极大地改善了工作环境。
    面向智慧矿山的无人机自动巡检系统研究
    杜年春, 朱洁霞
    2024, 40(08):  15-18. 
    摘要 ( 4 )   PDF (2476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省矿山安全智能化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 要 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存在效率低、风险大等问题,无人机具有覆盖范围广、机动性强、 成本低等特点,可大大提升矿山安全巡检效率。设计了一款基于无人机的自动巡检系统,由无人机 系统、自动起降平台、远程监控中心等组成。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高效率完成复杂环境下对矿山山 体、地表、重要危险源等的巡检作业;对巡检现场进行精细化三维重建,并通过AI智能化生成预警报 告,实现矿山安全自动巡查、识别、三维重建和快速预警,为防灾救灾提供可靠数据。
    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设计
    郝轶琼
    2024, 40(08):  19-22. 
    摘要 ( 3 )   PDF (208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带式输送机作为煤矿核心运输设备,其日常检查及监测工作依靠人工巡检完成,不仅 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且监测效果差,影响煤矿正常生产作业。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自动巡检方法及无人监测技术,设计了一套基于轨道式巡检机器人的井下带式输送机智能巡检系统。通过机器人 搭载的多种智能传感器及无线通信网络,来实现对现场环境参数的采集和运行可视化监控;同时采 用灰度化图像处理算法对跑偏检测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实现皮带跑偏故障精确预警诊断。经测试, 系统可在不同条件下获取清晰、明显的跑偏特征图像,同时对带式输送机运行环境及设备温度的采 集精度较高,可替代人工实现带式输送机自主跑偏检测及智能化巡检,有效提高带式输送机运行可 靠性,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中关铁矿智能矿山建设实践
    孙丁丁, 涂光富, 刘汉青, 杨新军, 冯丽鹏, 杨 洋
    2024, 40(08):  23-27. 
    摘要 ( 5 )   PDF (2540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实现本质安全,提高矿山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响应智能制造号召,将新一代信息通信 技术和中关铁矿生产工艺流程深度融合,通过引入采选大型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按照“本质安 全、智能产线、集中管控、数据引领”的理念进行智能矿山建设。建立了从井下采矿、地表磨选到精粉 销售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实现了井下少人化、地表自动化、高危作业远程化、安全监测智能化 的目标。实践表明,中关铁矿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人员劳动效率,职工人身安全 也得到了极大保障。
    地质·测量
    安徽宣城地区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魏国辉, 蔡晓兵, 杜玉雕, 李加好, 杨金龙, 郭泳杰, 徐 波
    2024, 40(08):  28-35. 
    摘要 ( 7 )   PDF (278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宣城地区是赣北—皖南—浙西北萤石矿集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萤石矿资源丰富,累计查 明资源量占全省约76%(矿物量),是安徽省重要的萤石成矿区带和开采基地。在系统地资料收集和 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近期萤石矿调查、勘查进展和成果,对该区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 向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表明:区内萤石矿成矿对沉积建造并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萤石矿成矿与燕山 晚期中酸性侵入体关系密切,绝大多数萤石矿床(点)分布在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体及其外围2 km范 围内;区域性断裂构造是萤石矿成矿的必要条件,一般性断裂是萤石矿成矿赋矿的必要条件,在每个 成矿区内控矿赋矿构造有1~2个优势方向;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与萤石矿成矿关系密切。在 此基础上,划分了7个萤石矿成矿区,分析了区内萤石矿找矿潜力,并指出了萤石矿找矿方向。
    滇南景谷大独田—一厂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杨金富, 杨昌华, 姜永果, 沈 良
    2024, 40(08):  36-40. 
    摘要 ( 6 )   PDF (178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景谷大独田—一厂铜矿位于三江造山系的思茅凹陷盆地内,矿床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 关系密切。通过对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认为铜矿(化)体均赋存于中三叠统火山沉积 岩、碎屑岩、熔岩为主的地层中,矿化在古火山口或火山喷发中心尤为富集,矿床严格受控于火山机 构;矿床明显受地层层位、岩性控制,铜矿化的多层性与火山活动周期性吻合,矿体主要产于三叠统 宋家坡组中部;含矿地层岩性中蚀变作用明显,碳酸盐化、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作用与成 矿关系密切;矿床属于火山活动紧密相关的火山热液叠加改造铜多金属矿床,地层层位、岩性、氧化 矿露头及围岩蚀变是有利的找矿标志。
    滁州地区铜金矿控矿构造特征及资源潜力浅析
    胡召齐
    2024, 40(08):  41-44. 
    摘要 ( 8 )   PDF (192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滁州地区横跨桐柏—大别—苏鲁和长江中下游2个成矿带,是重要的铜、金成矿区。通 过野外调研和典型矿床控矿分析,明确了郯庐深大断裂带、黄破断裂和管马断裂等主要断裂构造特 征及区内控岩控矿构造特征。郯庐深大断裂带和黄破断裂是区内一级控岩控矿断裂,分别控制了北 北东向和北东向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一级断裂的次级构造、层间破碎带、褶皱伸展部位和断裂交汇 部位等是重要的容矿构造。生产矿山实践表明,在已有矿山深边部,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和石英 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找矿潜力较大,是本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重点勘查和开发利用目标。
    采矿工程
    高瓦斯薄煤层主动加强支护切顶沿空留巷技术应用
    穆海军, 魏 鑫
    2024, 40(08):  45-49. 
    摘要 ( 6 )   PDF (260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登茂通煤矿3106工作面辅助进风巷为背景,建立切顶留巷悬臂梁力学模型,分析加 强支护切顶的力学原理;由此提出主动加强支护引导切顶沿空留巷技术,制定切顶留巷及巷帮注浆 加固工艺。工业试验表明,主动切顶留巷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最大为 600和 430 mm,满足稳定性要 求。沿空留巷内瓦斯抽采平均流量为3.16 m3 /min,平均抽采浓度为2.05%,同时巷道内的瓦斯含量降 低。该技术为解决高瓦斯薄煤层沿空留巷问题提供了参考。
    长春兴煤矿应力叠加区端头煤柱破碎机理及控制技术
    李小龙
    2024, 40(08):  50-53. 
    摘要 ( 5 )   PDF (1697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春兴煤矿 307 工作面受多重集中应力影响,尾端头煤柱垮落严重,应力区顺槽顶板 下沉断裂、两帮煤柱收敛等,严重制约工作面安全快速推进。通过技术研究,分析了端头区围岩破 碎机理,并根据生产现状,对端头区围岩采取卸压支护+柔性注浆+自移式钢棚联合支护技术。实 际应用表明,采取联合支护技术后,端头区悬顶面积减小至 1.2 m2 ,端头煤柱垮落长度减小至 0.8 m,超前 30 m范围内回风顺槽顶板下沉量减小至0.13 m,两帮收敛量减小至0.21 m,支护效果明显。
    水泵状态及排水能力的聚类和差分算法研究与应用
    苑文波, 蒋金辉, 刘慧娟, 桑锦国
    2024, 40(08):  54-59. 
    摘要 ( 7 )   PDF (2085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矿山井下的水泵流量异常现象会影响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及时发现水泵的异常 状况,提出一种用于识别水泵流量异常的方法及排水能力计算方法。使用聚类、差分等方法进行阶 梯状流量状态的识别和排水能力计算;使用差分和分段斜率识别流量持续稳定下降状态;使用标准 差判别流量大幅波动状态。现场人员可以根据本方法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排水系统,保证矿山井下 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该方法在某矿山井下水泵房进行了验证,达到了预期效果。另外,通过排水 能力的计算,直观评估水泵状态,可为后续的维修或更换提供依据,对提高水泵的可维护性具有重要 意义。
    基于EWM-MARCOS综合评价模型的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周 帆, 杨志刚, 张佳男, 董 健, 潘越浩, 袁明礼
    2024, 40(08):  60-65. 
    摘要 ( 5 )   PDF (2517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应对云南某地下矿山巷道支护返修频繁、成本高的严峻挑战,结合矿山现有支护条 件,并全面考虑支护安全、成本和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对锚杆长度、钢筋网网度和喷射混凝土厚度的 参数进行优化。通过构建的 EWM-MARCOS 综合评价模型优选出最佳支护参数方案:锚杆长度 2.5 m,钢筋网网度150 mm×200 mm,喷射混凝土厚度200 mm。现场实践表明:采用优选的支护方案 对巷道进行支护,巷道顶板下沉量降低了3.37 mm,两帮收敛变形降低了3.38 mm,一定程度提高了围 岩的稳定性;从经济上来看,考虑到支护返修频率情况下,其支护成本比原方案降低了 85.10 元/m。 因此,采用EWM-MARCOS综合评价模型对支护方案进行优选,可以一定程度优化该矿巷道支护返 修频率高、支护成本大的问题。
    采煤工作面多关键层周期来压规律研究及应用
    李峰峰
    2024, 40(08):  66-70. 
    摘要 ( 6 )   PDF (1769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采煤工作面断裂带中含有多个关键层的情况,将所有支架的平均来压步距作为工 作面的来压步距是不符合实际规律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煤工作面多关键层周期来 压规律的研究方法。先对上覆岩层的“三带”、关键层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工作面矿压监测数据,以单 位统计时间的工作面支架来压数为统计基础,通过算法获得支架来压数较多的日期作为关键层的来 压日期。采用该方法对1201智采工作面的来压情况进行了研究,可得该工作面每次来压包含2次关 键层的断裂,其中,第一关键层的来压步距平均值为17.5 m,第二关键层来压步距平均值为17.9 m,2 次关键层来压步距平均差值0.4 m,周期来压间隔步距为11.5 m。通过与现场情况进行比对,采用新 的计算方式与现场观测结果相近。
    火成岩顶板工作面开采覆岩运移特征分析
    马腾飞
    2024, 40(08):  71-74. 
    摘要 ( 8 )   PDF (283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采深的增大,部分矿区或采区存在火成岩侵入现象,形成坚硬厚顶板,极大地增加 了开采难度和危险性。针对某煤矿火成岩顶板工作面强矿压明显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 火成岩顶板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顶板应力和破坏特征。结果表明:火成岩顶板由于承载力较大,在一 定程度上起着关键层的作用,使得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较大,导致工作面初次来压时顶板应力集中 系数达到1.71,且顶板塑性区急速扩展。工作面推进至一次见方,火成岩顶板达到极限跨距,接近储 能极限,处于极限应力状态,火成岩顶板的破断导致弹性能瞬间释放是诱发冲击地压的重要原因。 工作面推进至一次见方以后,由于火成岩顶板已经断裂,塑性区继续向上发育,断裂区域破坏形态以 拉破坏为主。根据模拟确定合理的切顶爆破区域,实施切顶预裂爆破后,经过钻孔窥视,顶板内部产 生了多条纵横相间的裂缝,纵向裂缝尤为明显,且未出现冲孔现象,卸压效果良好,且节约成本。
    缓倾斜厚大矿体三步骤盘区矿柱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郑攻关, 胡亚桥
    2024, 40(08):  75-78. 
    摘要 ( 7 )   PDF (1739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缓倾斜厚大矿体的盘区矿柱开采对维护矿山产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冬瓜山铜矿床为 工业应用采场,通过优选采矿方法,利用已有工程布置采准巷道,优化爆破参数,制定了缓倾斜厚大 矿体盘区矿柱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方案。工程实践表明,采场爆破完全达到设计要求,硐室顶板、两帮 未见明显破碎情况,爆破孔完好率达到 90% 以上;盘区矿柱矿石回收率达到 75% 以上,经济效益显 著。研究成果为类似矿山提供了参考。
    安庆铜矿深部矿体高阶段大直径深孔采矿应用研究
    王红武, 陈 灿, 彭啸鹏
    2024, 40(08):  79-82. 
    摘要 ( 6 )   PDF (182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直径深孔采矿是基于凿岩设备、爆破技术、机械化铲装等多方面技术发展而形成的 高效采矿方法。在分析安庆铜矿开采技术现状基础上,阐述了矿山采用高阶段大直径深孔采矿技术 的工艺布置。在原浅部采场VCR采矿法的基础上,按照大直径深孔采矿工艺要求对孔网布置、爆破 方式、采场边界控制爆破等进行优化,提出了VCR法拉槽侧向分段崩落的回采方式。通过在矿山深 部采场应用,取得了采场单日最大出矿量超过900 t、大块率控制在5%以内、充填体混入率小于8%的 效益。安庆铜矿的大直径深孔采矿实践证明,该项技术是增加采矿量,扩大回采规模,提高劳动生产 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为国内外类似矿山应用该方法提供了借鉴。
    岩土工程
    单轴压缩下边坡裂隙青砂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研究
    刘 建, 任清霖, 邓志鹏, 谭 涛, 张春阳
    2024, 40(08):  83-89. 
    摘要 ( 6 )   PDF (326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寒区边坡裂隙岩体的力学特性,对不同倾角和宽度的预制裂隙青砂岩开展了 冻融循环试验和单轴压缩测试。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对于该类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有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冻融循环后孔隙和裂隙的闭合阶段应变更大,且其占比也更多,而峰值应力则降低。峰值 强度、弹性模量与裂隙倾角和宽度呈线性正相关,与冻融次数呈非线性负相关,初始的冻融循环对于 青砂岩的劣化效果更为显著;相对于裂隙宽度,裂隙倾角的减小对于试样的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的 劣化效果更显著。裂隙青砂岩试件主要表现为单斜面破坏,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其破裂程度加剧,产 生了更多的轴向裂纹。
    复杂环境条件下基坑支护方案优化研究
    杨运林
    2024, 40(08):  90-93. 
    摘要 ( 7 )   PDF (2314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与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以福建龙岩某深基坑工 程为例,该基坑原支护方案存在施工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结合该基坑的周边环境、基坑深度、 地质条件、原方案不足等,从方案整体、局部加强、排水系统、施工配合、基坑监测等方面提出优化策 略,对原支护方案进行优化,以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既定工 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基坑施工,较原方案节约了80%的造价成本,效果显著,对类似工程基坑支护 方案优化有一定借鉴作用。
    某灰岩露天矿道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
    范雪强
    2024, 40(08):  94-98. 
    摘要 ( 7 )   PDF (221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对某建筑石料用灰岩矿上山道路发生的局部滑坡进行有效治理,结合上山道路沿 线边坡工程地质特征,采用赤平投影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并运用极限平衡法对治理后的 边坡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经计算分析,道路边坡整体属于较稳定结构,局部边坡属于不稳定结构。 针对局部不稳定结构边坡,提出了包括清理危岩土体、喷锚支护及截排水等在内的治理措施,优化了 道路边坡参数,并基于Geo-studio计算了边坡在不同荷载状态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暴雨和地震 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显著下降,是影响道路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对类似道路边坡滑坡 研究和防治具有借鉴作用。
    Nano-SiO2改性水泥净浆结石体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李小静, 李一豪, 游 桢, 陆 通, 朱变变, 赵海洋, 孙小康
    2024, 40(08):  99-102. 
    摘要 ( 6 )   PDF (227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岩土领域复杂的工程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灾害对注浆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用电液伺服岩石真三轴试验机开展了普通425水泥结石体、添加纳米二氧化硅浆液结石体的单轴 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后,浆液结石体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升,且纳米二氧化 硅含量在3%时效果最好。与普通水泥浆液结石体相比,添加3%纳米二氧化硅的浆液结石体单轴抗 压强度增加了 56.3%,弹性模量增加了 29.2%。试验结果可以为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工程项目注浆设 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钛石膏渣场排渗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陈国强, 郭吉葵
    2024, 40(08):  103-107. 
    摘要 ( 6 )   PDF (163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钛石膏渣场是钛白粉硫酸法生产工艺的副产物,其土体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高压 缩性、低强度、低透水性、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等工程特性,易受雨水渗入影响,导致渣场边坡稳定性 降低。提出了一种钛石膏渣场排渗加固的方法,采用碎石桩加固挤密压实和水平、垂直联合排渗的 技术方案,增加渣场整体透水性,加快边坡内部滞水排出;方法同时提高土体密实性,增加渣场土体 之间的有效应力,达到降低边坡浸润线,提高渣场整体稳定性。以某钛石膏渣场为例,介绍了该方法 的具体实施方案,分析了该方法的优点和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技术参考。
    某尾矿库主坝压坡体加固及稳定性研究
    王 迅, 张众华, 黄广黎, 尹清海, 曾霄祥
    2024, 40(08):  108-111. 
    摘要 ( 5 )   PDF (2869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压坡体的坝体加固方式并对压坡体进行修整,可有效改善尾矿库的坝体稳定性。 以某尾矿库主坝为例,为解决其稳定性问题,基于该尾矿库的特殊性,采用修整压坡体的方式对坝体 进行加固处理;结合数值模拟、方案比选的方式,对主坝整体边坡压坡前后及修整前后的坝体稳定性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压坡体压坡后,尾矿库主坝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减少工程量的修整方 案对尾矿坝整体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影响较小。
    三山岛金矿西山深部北区矿岩质量分级及稳定性研究
    王 辉
    2024, 40(08):  112-116. 
    摘要 ( 7 )   PDF (214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保障三山岛西山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回采,对-1 080~-1 050 m水平矿岩的岩体质量 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节理裂隙表现为越往深部越发育的趋势,优势走向范围为30°~50°,270°~ 330°,优势倾向范围为100°~130°,60°~90°,300°~330°。基于RMR岩体质量分类法,结合岩体在工程 尺度上的分级标准和开采作业等其他要素,构建西山深部矿区岩体质量分级与稳定性评价体系,计 算出各中段水平岩体质量分级分布图。分级结果表明,大部分岩体为Ⅲ级岩体,小部分为稳定性较 好的Ⅱ级岩体,极少部分为Ⅳ级岩体,基本无Ⅴ级岩体。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围岩等级种类越多, 说明高应力对岩体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威胁。对于高危岩体,应该采取支护或者局部卸压的方式来 保障岩体的稳定性。
    矿物加工工程
    选矿生产中应对矿石性质变化的提质增产研究
    徐达昌, 李 浩, 胡 崴
    2024, 40(08):  117-120. 
    摘要 ( 7 )   PDF (197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钢桦甸矿业公司三道沟选矿厂因矿山资源枯竭,更改供矿单位。矿石性质发生较 大变化,矿石难磨难选,铁精矿产量和质量劣化,入磨台时量由 78 t/h 降低到 65 t/h,铁精矿品位由 66% 以上降低到 60%~64%。为了解决问题,三道沟选矿厂在前期生产中采用了更换小尺寸筛孔的 振动筛筛片,减少矿石给入量的尝试,但效果不好。因此,三道沟选矿厂在碎矿车间进行细碎设备 改造,降低粉矿粒度,尽量减小碎矿的最终产物粒度。在磨选车间使用直线振动筛代替螺旋分级 机,提高分级效率。增设高频细筛,通过增加筛分面积来提高筛分效率。用自动淘洗磁选机来代 替磁选柱提高精矿品位。最终,球磨机台时量提高到 74.64 t/h,铁精矿品位提高到 66.30%。通过对 现有选矿工艺设备进行改造,在矿石难磨难选的情况下实现提质增产,满足生产指标要求。
    基于新型捕收剂ZY-202的某铜钼分离工艺优化试验研究
    符 云, 罗海宁, 王虎强
    2024, 40(08):  121-126. 
    摘要 ( 7 )   PDF (219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金属回收车间选别作业中金属资源的高效分离回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硫化矿 捕收剂ZY-202,并对现有的浮选工艺以及药剂制度进行了改良。与现有的浮选工艺相比,将钼粗选 阶段使用的药剂由煤油+2# 油替换为煤油+ZY-202,并且对粗选精矿连续进行 2次精选得到钼精矿。 在选铜过程中,将粗选阶段的捕收剂替换为 ZY-202+TL-1,同时在粗选以及扫选过程中不再使用硫 酸锌和亚硫酸锌作为抑制剂,对粗选得到的精矿继续进行2次精选后得到最终的铜精矿。基于优化 后的药剂制度与浮选流程进行闭路试验后,得到的钼精矿 Mo 品位与回收率分别为 52.43% 和 96.70%,铜精矿 Cu 品位与回收率分别为 25.57% 和 92.26%;Zn 的损耗率由原来的 63.07% 降低至 13.68%。ZY-202是铜钼分离过程中一种高效的捕收剂,对简化选矿流程,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具有 重要意义。
    司家营铁矿磁重联选流程优化工艺试验研究
    蔡志兴
    2024, 40(08):  127-129. 
    摘要 ( 6 )   PDF (205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针对司家营铁矿磁重联选工艺流程循环量低,重选入 选品位偏低,当前采用的磁选设备不能有效抛除连生体矿物,影响重选精矿品位等问题,采用在磁选 机后增加1组螺旋溜槽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及工业试验。结果表明:流程改造后磁重联选流程 可将重选精矿品位提高4.82个百分点,综合精矿品位稳定在65.5%,使选矿厂生产更加稳定,年可创 经济效益1 382.06万元。流程优化方案对其他类似矿山具有借鉴意义。
    湖南柿竹园萤石精选尾矿再回收工艺研究
    雷晓明, 刘 杰, 杨华亮, 杨长安, 黄春海
    2024, 40(08):  130-133. 
    摘要 ( 9 )   PDF (218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柿竹园萤石精选尾矿氟化钙含量为24.7%,碳酸钙含量为19.5%,萤石在+0.045 mm 粒级分布率为54.99%,-0.010 mm粒级分布率为28.16%,两者合计达83.15%,而0.045~0.010 mm可选 易浮粒级萤石金属分布率只有16.85%,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粒度分布特性。采用预先分级后粗 粒磨矿,分级溢流浓缩后与磨矿产品合并浮选工艺,以碳酸钠为调整剂,水玻璃和YF-1为抑制剂,植 物油酸BF-1为捕收剂,经1粗5精1扫闭路试验,获得了CaF2含量为85.50%、回收率为71.20%的萤石 精矿,实现了萤石精选尾矿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
    袁家村高磁闪石型氧化铁矿选矿试验研究
    李 钢, 武春光, 党 阳, 张朝燕, 郧志刚
    2024, 40(08):  134-137. 
    摘要 ( 6 )   PDF (177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袁家村高磁闪石型氧化矿原矿 TFe品位为 32.15%,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铁闪石,铁 的赋存形式以赤(褐)铁矿、磁铁矿为主,其中赤(褐)铁矿分布率高达65.88%,为典型的闪石型氧化矿。 为给该铁矿高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开展了详细的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矿(-3 mm)采用预 选—磨矿—三盘磁选—焙烧—磁选—再磨—磁选—反浮选工艺,可以获得 TFe品位 66.96%、回收率 67.26%的铁精矿。
    安徽某钼矿浮选工艺流程研究
    赵 博, 吴纯聚
    2024, 40(08):  138-140. 
    摘要 ( 6 )   PDF (1705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某钼矿石钼品位为0.348%,钼主要以硫化钼形式存在,分布率为97.71%。为给矿 石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进行了选矿试验。结果表明,矿石磨细至-0.074 mm占70%,以PM-3为捕收剂 经1次粗选,2次扫选,8次精选,3次再磨(再磨1为-0.043 mm占80%,再磨2为-0.043 mm占89%,再 磨3为-0.043 mm占93%)闭路浮选,最终获得钼品位为57.11%、回收率为91.2%的钼精矿。研究结果 为该钼矿石浮选工艺设计提供了依据。
    塔吉克斯坦某含银铜锡重选粗精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刘 军, 顾茗心, 夏彬涵, 王 真, 杨兆青, 杜晓冉
    2024, 40(08):  141-144. 
    摘要 ( 7 )   PDF (2909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吉克斯坦某含银铜锡重选粗精矿中的铜、锡难以分离,为了查清铜锡重选粗精矿的成 分及分布状态等特征,为选矿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采用矿物自动分析系统(AMICS)对试样的矿物组 成、主要矿物粒度、矿物共生情况、矿物单体解离情况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选粗精矿中主要 有用矿物为孔雀石、羟锡铜石、锡石、黄锡矿等,重选粗精矿中有用矿物粒度大小不一,且连生体较多, 共生嵌布关系极为复杂。伴生有用矿物成分为辉银矿、自然银、重晶石、白钨矿等,可考虑进行综合回 收利用。基于重选粗精矿的AMICS分析结果,可采用重选—浮选相结合的联合工艺流程分选。
    河南某低品位难选钼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张 威, 王 花
    2024, 40(08):  145-150. 
    摘要 ( 5 )   PDF (192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某难选低品位钼矿伴生白钨矿,同时含有少量的黄铜矿。为解决钼钨铜选矿指 标偏低的问题和实现其他有用矿物的综合回收,采用化学分析、显微镜下分析和 MLA 分析等方法 对该钼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可回收元素钼品位为 0.086%,WO3品位为 0.108%,Cu品位为 0.019%,Fe品位为 10.57%,钼、钨、铜、铁分别主要以辉钼矿、白钨矿、黄铜矿和磁 铁矿的形式存在;辉钼矿、白钨矿、铜矿物和磁铁矿嵌布关系复杂,粒度分布粗细不均,常与其他有 用矿物和脉石连生或包裹。部分辉钼矿与白钨矿连生或包裹于白钨矿中,导致钼回收率偏低。铜 矿物中-0.01 mm粒级含量高达33.53%,这部分铜矿物在磨矿过程中难以解离,易损失于尾矿中,影响 铜回收率;钼浮选矿浆中辉钼矿、白钨矿、铜矿物和磁铁矿总解离度分别为94.06%、89.33%、86.15%、 89.58%。白钨矿、铜矿物和磁铁矿的解离度较低,易造成选矿指标不理想。
    河南某金矿尼尔森重砂催化盐酸除杂试验
    秦冠迎
    2024, 40(08):  151-153. 
    摘要 ( 8 )   PDF (1665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提高河南某金矿选矿厂尼尔森重砂的金销售计价系数,在对尼尔森重砂性质研究 的基础上,对多种有机酸除杂原理对比分析,确定了盐酸除杂试验路线,并通过单因素条件试验,确 定了氯化钠催化盐酸除杂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当盐酸浓度为3 mol/L,氯化钠浓度为4 mol/L, 反应温度为 90 ℃,液固比为 10∶1,反应时间为 1.5 h时,除杂率最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最佳条件 综合试验,尼尔森重砂金的含量从18.88%提高至55.5%,除杂率达65.98%,销售时金的计价系数可由 94%提高至96%,每年预计增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河北某低品位磁铁矿石制备超纯铁精矿试验研究
    赵文坡
    2024, 40(08):  154-157. 
    摘要 ( 6 )   PDF (321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河北某低品位磁铁矿石制备超纯铁精矿的可行性,以传统工艺矿物学研究方 法为基础,结合化学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矿石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磁铁矿嵌布特征等进行 了系统研究,矿石中磁铁矿平均含铁 71.82%。采用磁浮联合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在一段磨矿细度 为-0.074 mm55%,二段磨矿细度 P80为 25 μm 的条件下,经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流程,可获得 TFe 品位为70.18%的弱磁精矿;对弱磁精矿进行三段磨矿(P80=21 μm)后,以胺类捕收剂CYA-20和淀粉 类抑制剂 CYZ为选别药剂,经 1粗 2精反浮选闭路流程,可获得超纯铁精矿 TFe品位 71.64%、对原矿 回收率62.56%,普通铁精矿TFe品位66.13%、对原矿回收率22.48%的选别指标。研究成果为该磁铁 矿石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依据。
    金矿选矿技术研究进展
    胡瑞彪, 张 璐, 张建刚
    2024, 40(08):  158-161. 
    摘要 ( 7 )   PDF (1416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助力国内金矿选矿技术攻关,实现金矿资源的高效、合理化开发利用,通过梳理国内 金矿资源分布情况及典型黄金矿山的重选法、浮选法、联合工艺和预处理选矿工艺的研究现状,针对 性地总结了含碳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矿的研究方向,为实现难选金矿资源的高效、合理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思路。
    材料·装备
    基于轻量卷积和信息增强的目标检测算法
    王惠杰, 李忠飞, 张云峰, 李 明, 樊世君, 聂帅杰
    2024, 40(08):  162-166. 
    摘要 ( 11 )   PDF (286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在矿井环境中目标检测算法模型体积大、计算复杂度高以及模型轻量化后精度 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专为矿井环境设计的目标检测算法——YOLO-AM。该算法采用轻量化网络 MobileNetv2作为主干网络,并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来替代颈部网络中的3×3卷积,显著降低模型的 计算量和参数量。这一设计使得算法更适应矿井中有限的计算资源和对实时性的需求。接着在主 干网络的输出位置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增强输出特征中的有效信息。同时提出了一种浅层特征增 强模块,在特征融合网络融合该模块用于增强浅层特征的语义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检测精度。在 公共数据集PASCAL VOC上的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基准模型YOLOv4,YOLO-AM以降低7%检测精 度的代价,减小了83%的参数量和86%的计算量,同时也提高了检测速度。
    提升机天轮运行状态监控及故障检测技术
    尹 伟
    2024, 40(08):  167-171. 
    摘要 ( 5 )   PDF (2345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解决矿井提升机系统故障检出率低、运行稳定性差的问题,在对提升机结构和常见 故障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升机天轮运行状态监控和故障检测技术,对提升机 天轮运行时的振动、偏摆、温度信息实时采集和分析,同时提出了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天轮轴承故 障判断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运行状态监控和故障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对提升机故障的精确监控, 准确率达到了98.4%,能够将提升机的运行故障率降低77.6%,对提高提升机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型式加热炉在烧结SCR脱硝系统的应用效果分析#br#
    杨 洪, 程 灿, 姜梦溪, 於子豪, 胡天昊
    2024, 40(08):  172-174. 
    摘要 ( 6 )   PDF (203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具有流量波动大、烟气温度低、烟气成分复杂、含氧量高等特 点,半干法脱硫+SCR脱硝工艺成为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实现超低排放的主流工艺。 其中,SCR脱硝反应必须达到关键设备催化剂的活性温度窗口,导致该工艺需采用加热炉进行烟气 升温。在此过程中燃气消耗量大、能耗高,成为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艺运行成本中的最大环节。某 钢铁厂 3套烧结烟气 SCR脱硝系统共采用了 3种不同型式的加热炉,通过对不同型式加热炉在 SCR 脱硝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热效率更高的加热炉型式,对于烧结 SCR脱硝系统加热炉的 选型和改造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当前节能降碳的大背景下,对原外置式加热炉进行改造,降低 了烧结烟气SCR脱硝系统的煤气消耗,煤气耗量节省约12.44%,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基于FCM-LSSVM算法的球磨机状态预测研究
    刘春辉, 盖俊鹏, 胡 健, 王迎镇, 张兴帆
    2024, 40(08):  175-178. 
    摘要 ( 4 )   PDF (1662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球磨机的稳定运行对选别作业的稳定给料和选别效益提升至关重要,现有的预测方法 难以实现磨机状态的快速检测与准确识别。通过卡尔曼滤波改进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 某铁矿选厂球磨机健康状态模型。根据选厂历史记录数据,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训练得到球磨机 的4种健康状态,实现了现场球磨机运行健康状态的实时快速识别。
    安全·环保
    某大阻力深井矿山通风系统安全问题诊断及优化设计
    邴 飞, 李 坤, 周 伟
    2024, 40(08):  179-182. 
    摘要 ( 7 )   PDF (1559KB) ( 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某地下矿山存在的倒段风井多、通风线路长、各生产中段风量不合理等问题,通 过对通风网络、机站及风机进行优化,对通风方案进行优化,并提出改造措施。通过数值模拟,对 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三级回风机站串联接力方式共同承担系统阻力,可有效 解决深部风量欠缺问题,采区风量可调可控;为解决深部风量不足与通风阻力过高的问题,需要扩 刷-370~-520 m 水平回风井,井筒净直径为 3.5 m;优化后矿井总风量 104.37 m3 /s,较设计风量富余 4.37%,各主要生产中段风量分配合理,满足井下采、掘、充以及各项生产作业需要。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煤矿机电安全评价及应用
    蒋韫旭
    2024, 40(08):  183-186. 
    摘要 ( 7 )   PDF (181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客观评价煤矿机电安全状况,从人、机、管理、环境4个方面构建煤矿机电设备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分配,结合可拓理论构建经典域、节域及待评价物元并计算机电安全等级关联度,建立机电安全状况评价模型,并将其运用到某煤矿机电安全 评价中。结果表明,待评煤矿机电安全状况评价等级为“较安全”,与实际情况相符,评估结果对煤矿 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熵权物元可拓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对煤矿机电安 全状况进行客观评价。
    采煤面顺逆风情况粉尘逸散数值模拟分析及防治
    张国宝
    2024, 40(08):  187-190. 
    摘要 ( 4 )   PDF (3078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深入了解采煤面粉尘污染规律并进行有效防尘,依据流体力学理论,运用Fluent 软件对工作面采煤机顺逆风2种情况下截割-移架的产尘逸散规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工 作面平均风速顺风较逆风大。由于移架相对位置差异和工作面煤壁变截面位置不同,顺逆风割煤时 粉尘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顺风割煤时,粉尘带位于采煤机下风侧50 m范围内人行道周围区域;逆风 割煤时,产尘集中在滚筒附近及其下风侧0~45 m,浓度最高达2 000 mg/m3 。从底板至顶板高度来看, 顺风割煤时对底板和顶板附近的污染更为严重,但对呼吸带高度污染范围较小。根据模拟结果,提 出了以导流板、采煤机喷雾杆(块)相结合的综采面粉尘防治措施,以达到高效抑尘的目的。
    基于激光扫描的矿井掘进围岩变形监测
    李 建
    2024, 40(08):  191-194. 
    摘要 ( 4 )   PDF (266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进精度高且使用方便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矿井掘进过程中的围岩变形进行监 测。将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点云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及AutoCAD平面图形,以此对比巷道断面的变 化情况。对罗河铁矿-620 m矿段卸矿站掘进过程进行三维激光扫描,监测并分析围岩在掘进过程中 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围岩状态与变形,具有非接触测量、 高数据采样率、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优势,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某铁矿选矿车间噪声暴露致听力损失的定量风险评估及防护措施#br#
    胡 志, 王 迅, 付学好
    2024, 40(08):  195-199. 
    摘要 ( 4 )   PDF (1744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有效控制某铁矿噪声危害,针对其选矿车间岗位噪声暴露水平对工人听力损失影 响程度问题,在对该选矿车间岗位噪声暴露水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以噪声暴露 时间和暴露强度作为自变量因素,各岗位发生高频听阈损失和职业性噪声聋的风险作为因变量因 素,确定了该选矿车间各岗位噪声暴露致听力损失的风险大小。研究结果表明:选矿车间噪声暴露 强度为86.4~94.6 dB(A),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在未使用护耳器的情况下,暴露时间30 a,球磨工 (一段)、球磨工(二段)、破运工(细碎)、钳工岗位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风险为21.3%~31.0%,发生职 业性噪声聋的风险为2.7%~12.7%,均为较高风险,其余岗位为可忽略的风险或中等风险,在使用护耳器的情况下,各岗位发生噪声聋的风险为可接受或可忽略的风险。建议该选矿车间采取隔声降噪 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并加强个体防护水平,以降低劳动者噪声暴露风险。
    矿山开采对压覆廊道的影响研究
    高兴红, 李鸿飞, 赵崇正, 刘海林, 李鹏程
    2024, 40(08):  200-203. 
    摘要 ( 3 )   PDF (346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矿山开采会导致上部压覆岩体发生变形,进而可能造成上部压覆皮带廊道发生破坏,如何评估地下矿山开采对上部压覆廊道的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枞阳某铜金矿为例, 通过数值模拟采空区的形成过程,对比分析充填治理前后地下采空区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当廊道 压覆的采空区未充填处理时,部分水平隔离间柱均有塑性区贯通现象,充填治理采空区可以消除塑 性区贯通现象,使得廊道压覆的采场失稳风险降低。整个隧道范围内的最大收敛值为9.27 mm,小于 《采矿设计手册》巷道侧帮稳定限值 12 mm,同时通过理论计算廊道顶底板曲率、变形和倾斜均小于 《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内关于Ⅰ级构筑物允许变形的标准。充填采空区可以保障廊道安全运行。
    洗煤厂破碎筛分除尘系统升级改造可行性研究
    张 晖, 王 爽, 项 莹
    2024, 40(08):  204-207. 
    摘要 ( 4 )   PDF (1605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优化厂区工作环境,实现全面清洁生产的目标,针对山西某洗煤厂破碎筛分工序 的扬尘问题,通过分析现有设备运行现状,结合行业标准及设计规范要求,得到了符合现场实际生产 情况的除尘系统升级改造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系统性验算,以确保方案的合理性,既提高了工人工作 环境质量,又降低了矿粉以扬尘的形式流失,实现厂区的达标排放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锂渣的活性激发技术与机理研究进展
    熊志鹏, 胡凯建, 柯愈贤, 闫新怡, 李京宜
    2024, 40(08):  208-213. 
    摘要 ( 4 )   PDF (172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锂渣是冶炼锂产品过程中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锂渣长期堆积不仅会造成大量土地资 源的浪费,而且也会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近年来锂渣的活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受到了广 泛关注。对锂渣的理化性质、活性来源、活性激发技术及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今后锂渣的活化研究和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参考。锂渣中部分SiO2和Al2O3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故具有一定的火山灰活性。尽管不同的活化技术都能激发其潜在活性,但采用单一技术激发锂渣活性时存在活化程度低、 激活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未来锂渣活性激发技术应朝着多种激发手段并用的复合活化方向发展。
    实用技术
    基于GMS-MODFLOW的露天矿地下水流量预测数值模拟研究
    周 旭
    2024, 40(08):  214-218. 
    摘要 ( 3 )   PDF (326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某露天矿区地下水分布主要受岩体断层、裂隙等地质结构主导,开采过程中将对边坡 稳定性和矿坑内排水产生影响。为预测矿区地下水量和矿坑排水条件,采用多段封隔器压水试验和 变水头压水试验对岩质边坡岩体水力传导系数进行分析。在构建矿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运用GMS软件MODFLOW模块建立了矿区岩体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型,研究了非饱和-饱和渗流模 型中稳态和瞬态条件下地下水量动态变化,阐述了边坡降雨入渗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和饱和区形成发 展过程,分析了敏感条件下矿区地下水位分布变化,提出了按照开采深度进行不同的矿坑排水管理 策略。
    Mirador铜矿一段磨矿球磨机介质配比优化研究
    陶如兵
    2024, 40(08):  219-221. 
    摘要 ( 2 )   PDF (167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球磨机| 钢球配比| 装球制度| 磨矿产品
    某闲置选矿系统处理某粉状赤铁矿石的可行性研究
    李明军, 杨松付, 王雅妮, 李 韩, 陈 辛, 常鲁平
    2024, 40(08):  222-224. 
    摘要 ( 3 )   PDF (2059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毛里塔尼亚粉状(+5.0 mm22.10%)酸性铁矿石铁品位58.65%,硫、磷含量极低,主要杂 质成分为硅,铁在各粒级没有明显的富集现象。为确定该矿石的选矿工艺,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和工 业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74 mm68.75%、强磁选磁感应强度为1.0 T的条件下,可获得 铁品位 64.09%、铁回收率 92.18%的铁精矿;采用闭路磨矿—弱磁选—2次强磁粗选流程进行工业生 产试验,可获得产率 85.10%、铁品位 63.54%、铁回收率 92.68% 的总精矿,铁品位 28.68% 的尾矿可作 为铁质校正原料销售至周边水泥厂,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浮选智能加药控制系统开发及应用
    卢华亮, 李 刚, 饶慧琦, 刘金优
    2024, 40(08):  225-228. 
    摘要 ( 2 )   PDF (2894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选矿厂浮选药剂添加人工控制模式精确度低、调整不及时、人员操作偏差大、药剂 单耗较高等情形,开发了一套浮选智能加药控制系统。系统结合了计量泵式自动加药机和泡沫影像单元等硬件,计量泵式自动加药机实现药剂远程精准控制,泡沫影像单元将现场浮选槽泡沫信息反 馈给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浮选药剂统一、及时、有效的智能控制。系统在选矿厂铜浮选工艺投入运 行一段时间后,对比投入前后回收率指标和药剂使用单耗可知,浮选智能加药控制系统投入后,浮选 铜回收率指标提高了0.36个百分点,同时捕收剂和起泡剂等药剂使用单耗平均相对减少16.56%。浮 选智能加药控制系统在提高浮选回收率指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药剂使用单耗,带来良好的经济效 益,值得推广应用。
    六安某超级铁精矿试验及工程设计
    洪至松, 朱显帮, 薛 晨, 王 彦
    2024, 40(08):  229-233. 
    摘要 ( 2 )   PDF (1843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六安某选矿厂生产的普通铁精矿进行了赋值开发利用,在原料的多元素分析和物相 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选矿试验研究和选矿厂设计。根据选矿试验结果,采用磨矿—两段弱磁选—淘 洗—1粗2扫反浮选流程,在磨矿细度-0.038 mm占90%的情况下,可获得TFe品位为72.14%、SiO2含 量为0.098%、Al2O3含量为0.081%的优质超级铁精矿。研究结果为类似的超级铁精矿生产建设提供 有益参考。
    面向选矿成本优化的铁矿品位分析与决策
    盖俊鹏, 柴青平, 胡 健, 徐 淦
    2024, 40(08):  234-237. 
    摘要 ( 3 )   PDF (1621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选矿过程中铁矿石品位决策问题,将实际生产数据智能解析和“五品联动”机理模 型相结合,进行品位-成本关系的量化分析。参考矿冶工程中原矿品位、精矿品位和上下游环节的成 本及价格关系,提出与选矿环节相关的铁矿石品位-成本分析优化方法。经过对实际生产数据的仿 真计算,所得优化结果符合实际生产情况,有一定应用价值。
    中国块状合格精矿直接提取工艺研究与实践
    罗主平
    2024, 40(08):  238-242. 
    摘要 ( 3 )   PDF (1410KB) ( 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启示资源品质较优的矿山,特别是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粗大-特别粗大、有用矿物大 量呈集合体形式出现的矿山,更积极主动地开展粗粒预选直接提取块状高附加值合格精矿的研究, 尽可能探索出更高效、更低成本、更环保的选矿工艺,在简要介绍了跳汰预选、重介质旋流器预选、磁 力预选、色选及XRT智能分选技术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应用这些技术获取粗粒块状合格精矿的典 型案例,供矿山开发研究者参考。